据了解,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(ARL)的材料科学家正在使用最先进的 3D打印成像 原子探针技术分析原子级的金属和陶瓷样品。这项研究旨在解决下一代防弹衣系统的材料内部结构,以保证士兵安全。 为了了解他们正在使用的尺寸,想象一下头发的宽度。样品比人发小一千倍。“原子探针为我们提供了原子级的三维重建。”实验室武器和材料研究理事会的材料科学家ChadHor...
了解更多> 2018-09-04今年早些时候,芬兰纳米金刚石制造商Carbodeon和荷兰3D打印专家Tiamet 3D携手开发出了 纳米金刚石增强型3D打印材料 :uDiamond。2018年9月17日,从外媒获悉,该3D打印材料已经上市。基于纳米金刚石的PLA 3D打印材料可实现更快的3D打印,并能提高3D打印部件的机械耐久性。纳米金刚石本身具有塑造3D打印材料的结构和性质的能力。 此外,纳米金刚石改善了PLA的导电性。Carb...
了解更多> 2018-09-20在最近于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formnext 2018增材制造( 3d打印 )活动上,索尔维(布鲁塞尔)宣布在其高性能增材制造应用组合中添加三种医用级长丝。 新材料包括KetaSpire PEEK长丝、10%碳纤维增强KetaSpire PEEK长丝和Radel PPSU长丝。这是该公司推出的首款限定接触应用(也就是说,它们适合接触体液和组织不到24小时)的医用级3D打印长丝。这三种级别均可通过索尔维的电子商...
了解更多> 2018-11-21东北林业大学 3D打印材料 与技术研发中心的3D打印展区,俨然一个画外之境,心脏动脉模型、艺术与严谨兼备的微缩建筑、高精度的工业零部件、独具个性的造型工艺品……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这些东西的制作原料是秸秆、果壳、木竹废料等农林废弃物。 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团队,通过科研“点石成金”,将木粉、竹粉、果壳、秸秆、稻壳等农林废弃物...
了解更多> 2018-12-04Makefast Workshop是一家位于特拉华州的设计和制造工作室,在他们的页面上发布了一个教程,详细介绍了如何在没有支撑材料的情况下在半空中 3D打印 线圈/弹簧,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。 3D打印解锁了其他形式的制造无法实现的几何形状和形状,但每种类型的3D打印机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。 对于FDM(熔融沉积成型)机器,最大的限制之一是悬伸,或任何大于45°的角度。每个...
了解更多> 2018-12-11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游正伟教授团队在 3D打印热固性材料 领域取得重要进展,他们将盐粒和热固性材料预聚物结合为可3D打印的“复合墨水”,可实现多种热固性材料例如交联聚酯、聚氨酯、环氧树脂的直接挤出式3D打印。 3D打印技术可快速高效地制造精细复杂的立体结构,在诸多领域均展示出良好应用前景。热固性材料具有出色的力学性能、热稳定性和耐化学性,然而大多...
了解更多> 2018-12-12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(LLNL)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新的超材料,由填充铁磁流体的掏空3 D打印晶格 结构组成,当暴露在磁场中时立即变硬。它的潜在用途包括从软机器人和光学外壳到智能装甲,就像蝙蝠侠在黑暗骑士中的电子硬化“记忆布”斗篷一样。 由LLNL工程师Julie Jackson Mancini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始建造可调谐的超材料,特别是场响应机械超材料(FRMM)...
了解更多> 2018-12-193D打印非常适合创建那些复杂的结构,因为多种材料可以混合或定位在特定的几何形状中,甚至在物体的内部。 2018年12月25日,从外媒获悉,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最新进展允许 3D打印多孔组织 ,该校工程科学与力学副教授Ibrahim Ozbolat解释说:“组织制造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不能让它们变大。如果营养物质和氧气无法进入,细胞会死亡。”由于创造血管的科学仍处于初...
了解更多> 2018-12-253D打印技术目前已经可以使用很多种材料,其中包括:ABS塑料、聚酰胺或尼龙、PLA、蜡、聚碳酸酯和光聚合物等,很快,玻璃也将成为这种增材制造技术可使用的材料之一。 麻省理工学院(MIT)的科学家最近使用熔融玻璃完善了 3D打印过程 。他们完善的系统设法完全控制热材料,从而生产出以前难以用3D打印制作的产品。 该团队在发表在《3D打印和增材制造》的研究报告中...
了解更多> 2019-01-04英国《自然》杂志16日发表了一项材料学最新成果: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团队报告了一种全新人造超材料——强度增加但质量依旧较轻,这种材料是利用多向晶格,并结合 3D打印技术 制成,而其中新型晶格则是根据强金属合金的基本原理设计的。 晶格结构由重复节点和连接支柱组成,结合3D打印技术,制造出来的材料既轻便又坚固。然而,一旦这些材料失效,会带来灾难性后...
了解更多> 2019-01-18版权所有 © 2013 - 2024 威布三维 苏ICP备15040619号-3 服务热线:4008-676-070